市人大十七届二次关于大力推进赛艇之都建设的建议(第0508号)的答复
尊敬的王德刚、徐驰、李斌代表: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赛艇之都建设的建议》收悉。市体育局党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建议办理工作,经调查研究,并征求业内专家学者、赛艇运动爱好者、赛艇运动从业者及相关各界意见,现将有关事项答复如下: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沈阳赛艇之都建设
充分发挥市体育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由市政府领导牵头组建“赛艇之都”建设工作专班,成员单位包括市委宣传部、市体育局、市文旅局、市财政局、市水务局、沈阳日报社、沈阳广播电视台等部门和单位,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我市赛艇运动发展相关问题。研究起草《沈阳市建设“赛艇之都”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晰目标、方向、定位、路径,梳理任务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有序推动落实。深化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专项合作,扎实做好赛事指数研究和发布工作,着力提升沈阳赛艇指数国际话语权,打造“赛艇之都”城市品牌,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沈阳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统筹规划建设,打造最美城市静水赛道
做好基础设施规划。一是推进“一河”建设。按照举办国际大型赛事的标准对浑河水上赛道软硬件进行提档升级,在浑河城市段水域,建设十公里超长水上赛道,打造拥有绝对优势和吸引力的“中国最美城市静水赛道”,与滨河马拉松赛道有机融合,筑牢“一城双赛”高端赛事品牌。二是推进“两岸”建设。在浑河北岸建设沈阳市民赛艇运动中心、国家级夏训基地为核心的运动体育和服务配套设施;在浑河南岸建设以赛艇俱乐部和赛事中心为核心的运动培训和赛事综合区。在保持生态、不破坏景观的基础上,沿岸增加赛事计时系统、直播系统等,提升上下水码头、起终点浮体码头的标准,为举办多层级的赛事提供场地保障。增设气象监测设备,打造拥有绝对优势和吸引力的“中国最美城市静水赛道”,对标国际“赛艇之城”波士顿查尔斯河的文化呈现为举办更为专业大型的国际高端赛事打好基础。三是推进赛艇场地设施建设。适应水上运动特点和消费需求,开辟3-5个中小型培训基地和景观艇库,发展赛艇研学基地,开展赛艇夏令营、训练营等活动。
三、努力创新突破,引进赛艇运动专业人才
积极支持赛艇运动发展,按照《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办法》,努力引进获得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高水平退役运动员,壮大人才队伍,助力项目发展。建立沈阳籍赛艇退役运动员数据库,通过协会,为赛艇专业人才进行工作推荐、创业支持、政策帮扶等服务,以新思路、新模式打造赛艇后备人才社会化培养“样板工程”。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库和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引进各类型海外人才,推荐优秀人才到国内外水上运动组织任职,推动沈阳赛艇运动国际化发展。
四、深化体教融合,培养赛艇运动后备力量
认真总结浑南区发展青少年赛艇运动工作经验,将赛艇运动纳入新周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后备基地建设范畴,推动赛艇特长生升学体系建设,保证赛艇进校园工作持续有效开展。拟先期以沈阳市第七中学、浑南区实验小学、东北育才等为试点校,增设室内外训练器械,选派赛艇教练员进校园,以赛艇运动强健体魄、强韧意志为引领,全面推进赛艇进校园工作。培育组建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建筑大学等本地知名高校赛艇运动队,并积极组织参与各级赛事,与国内国际高校开展竞技交流。探索建立运动员良性发展机制,研发青少年赛艇运动培训教材,加强青少年赛艇教育培训,推动赛艇运动对外交流合作。
五、坚持政府引导,举办特色鲜明赛事活动
近年来,沈阳市体育局持续支持举办赛艇IP赛事,自2020年以来,按照“政府支持、企业承办、市场化运作”的办赛原则,安排赛艇系列比赛经费979万元,连续多年成功举办“沈阳国际赛艇公开赛”系列赛事。今后将继续打造多层级赛事体系。一是积极引进高水平赛事。加强与大体协、中赛协、亚赛联和国际赛联交流合作,持续申办“全国大学生赛艇锦标赛”等品牌赛事,积极引进“全国赛艇锦标赛”等竞体重点赛事,争取承办“亚洲青年赛艇锦标赛”“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等国际专业赛事。二是做大做强自主品牌赛事。着力提升“沈阳赛艇公开赛”办赛层级,打造集赛艇、皮划艇、桨板、帆船、龙舟等多个水上运动项目于一体的“人民的节日”,增加国际国内参赛队伍数量。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性赛事。鼓励协会和俱乐部开展常态化群众性赛事,广泛开展青少年U系列比赛、俱乐部联赛和校际联赛等区域性赛事,利用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创新赛艇与龙舟对抗赛规模和形式。
再次感谢你们对赛艇运动的关注,感谢你们对我市体育事业的关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