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第十七届一次关于借力冬奥会推动我市冰雪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150号)的答复
王先禹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借力冬奥会推动我市冰雪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冰雪体育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冰雪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场地布局趋于全域化
拥有四大滑雪场体育旅游优质资源。重塑四大滑雪场品牌,推动棋盘山、怪坡、东北亚、白清寨四大滑雪场提质升级,增强承载能力,实现错位发展。目前,四大滑雪场已建有雪道30条、总长12.68公里,雪上活动面积超过134.5万平方米,日承载量可达2.15万人。2021—2022年雪季,4所滑雪场预计实现收入9820万元,接待客流44.3万人次。增设一批冰上运动旅游设施。在原有的和平区万象城、和平区全民健身中心和铁西区大都汇三座冰场的基础上,沈阳体育学院标准专业冰球馆、浑南区“冬梦冰雪乐园”和沈北新区“全息冰雪场地”填补了南北新城区冰上设施空白,浑河城市段、秀湖、丁香湖、北陵公园、青年公园和万柳塘公园等自然水域已成为冬季市民健身休闲旅游聚集地。冰雪健身休闲旅游场馆向“四季”拓展。全市现有冰雪活动场地63处,包括4所滑雪场、4座室内滑冰场、10处室内滑雪训练场地、22处校园冰场、23处室外群众娱乐冰雪场地。同时,大剧院、K11、万达广场、一方广场等公共和商业设施内新建的室内滑雪训练场及“和平杯”世界足球公园新增的1250平方米室外标准轮滑场地,可供市民在非雪季期间开展冰雪活动和训练,“四季冰雪”已成为引领沈城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新时尚。
(二)冰雪体育旅游活动多样,冰雪运动趋于平民化
积极开展大众冰雪体育旅游活动。以“拥抱冬奥 逐梦未来”为主题,广泛开展冰雪知识普及宣传,推动冰雪运动进社区、机关、企业、农村,持续举办大众冰雪趣味运动会、市民冰雪运动会、冰雪嘉年华、冰雪公益行等大众冰雪体育旅游活动。近三年全市共举办各类群众性冰雪活动200余场,参与冰雪活动人数累计超过200万人次,经常性参加冰雪健身锻炼的人数近30万人。积极推进“冰雪进校园”活动。2018年以来市政府累计投入经费1681万元,鼓励中小学将冰雪项目纳入综合实践课程,体教协同开展冬季运动技能培训,三年来全市共有8万人次中小学生走上冰雪。截至2021年底,我市共创建27所国家级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55所市级冰雪特色学校和7所“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扶持培育冰雪体育旅游社团组织。目前,全市有冰雪体育协会5个,包括市滑冰协会、市滑雪协会、市冰球协会、市冬泳协会、市赛艇皮划艇协会(冬季推广冰龙舟、冰帆项目),下属冰雪类俱乐部186家,注册会员7000余人,冰雪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近1000人,常年组织开展健身、公益培训、培训和讲座,成为普及冰雪体育运动,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业的重要力量。
(三)冰雪体育旅游创新发展,冰雪消费趋于融合化
着力打造冰雪体育旅游品牌。着力打造沈阳国际冰雪节(冬季游)品牌,以“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温泉、冰雪民俗、冰雪美食、冰雪商贸”六大主题为核心,“东西南北中”全域布局,重点培育棋盘山冰雪大世界、卧龙湖大辽冬捕节、关东影视城迎春灯会、奥体中心冰雪嘉年华等冰雪体育旅游品牌,相继推出10条全域游路线及20条短途区域游线路,延长旅游消费链条,有力推动了冰雪体育旅游和各经济业态的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冰雪文旅IP。重点打造四个东北第一冰雪核心IP:民俗IP重点推出了东北冬季第一市(老北市)、清代第一国俗(冰嬉节),商贸IP重点推出东北第一街(冰中街),冰雪娱乐IP重点推出东北玩冰戏雪第一站(棋盘山冰雪大世界),努力把冰雪“冷资源”做成文旅“热经济”。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业。鼓励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开发新产品,推动现有冰雪装备制造企业打造自主品牌。目前,我市已发展5家冰雪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滑雪设备制造、滑雪场管理服务、冰雪运动装备生产等冰雪体育旅游配套保障服务,年产出达亿元以上规模,为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提供重要支撑。
二、我市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在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业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贯彻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大力发展冰雪经济”工作部署,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独具冰雪文化魅力的旅游休闲目的地和冰雪运动高地,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继续深化。
一是冰雪产品供给和服务还不充分,现有冰雪体育旅游场馆设施功能还不健全,配套服务设施和公共管理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冰雪体育旅游群众参与度尤其是青少年冰雪体育旅游普及率不高,冰雪文化推广和群众性品牌赛事活动需要提质扩容。三是延伸冰雪旅游服务链条,促进冰雪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有待持续深化。
三、下一步我市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业工作安排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释放北京冬奥会对全民冰雪健身的带动作用,坚持扬优势、固根基、补短板、抓重点、求突破,共同推动沈阳冰雪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丰富场地设施供给,推动群众冰雪广泛开展。积极跟踪推进辽宁(沈阳)冰上运动中心项目建设,为承办全国冬运会开、闭幕式及冰上项目比赛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各区县(市)和社会力量建设各具特色的冰雪运动场馆、冰雪乐园和临时性群众冰雪设施。积极推进气膜场馆、装配式冰场、低能耗制冰技术(设备)和仿真冰、仿真雪在冰雪场馆建设中的应用。深入践行“两邻”理念,健全完善冰雪运动社会组织网络,组织开展冰雪公益活动,加大冰雪运动知识技能的宣传普及力度,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激发大众上冰雪热情。
二是开展冰雪体育活动,促进品牌赛事体质扩容。大力培育冰雪竞赛表演市场,积极申办和举办国内外高水平冰雪专业赛事,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具有较强观赏性的精品冰雪赛事活动。通过举办和承办常规赛、选拔赛、邀请赛等多种形式的比赛,提高队伍训练比赛水平。加大“冰雪进校园”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将冰雪项目全面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力争实现冰雪运动开课率和覆盖率“两个100%”。同时,对开展冰雪项目的社会组织和俱乐部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持续扩大冰雪运动人口,提升品牌赛事质量。
三是做好资源整合利用,打造冰雪旅游特色品牌。构建冰雪体育旅游品牌体系和产业链条,深入推进冰雪体育旅游与运动健身、商贸购物、餐饮美食、文旅演艺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和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加快发展冰雪健身休闲产业,积极探索“冰雪体育+温泉”“冰雪体育+民俗”“冰雪体育+民宿”等多种冰雪旅游模式,充分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做优节庆、观光、运动、休闲、娱乐等冰雪体育旅游活动,多渠道、多平台、多角度创新开展营销宣传,进一步扩大沈阳冰雪体育旅游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