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第十六届四次关于做好体教融合工作的建议(第0160号)的答复
张伟娟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做好体教融合工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优化保障体系,青少年体育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近年来始终将体教融合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制度方面。先后制定了关于“三大球”发展规划、体育传统校管理办法、后备人才基地管理办法等文件,逐步形成更为科学、系统、完善,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制度体系,扎实推进青少年体育融合发展。二是资金方面。自2018年起,每年安排4000万元预算资金用于青少年场地建设、后备人才选拔、业余训练开展和赛事活动组织,保证了青少年体育工作顺利开展。三是人才方面。加大青少年人才培养力度,我市在省运会青少年组比赛中已经连续四届获得比赛成绩金牌、奖牌、总分三项第一名。在第二届全国青运会上沈阳籍运动员获得12枚金牌。此外,近三年来每年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50人以上。曾培养出李玉伟、庄晓岩、王娇、颜妮等7名奥运冠军、50多人次世界冠军。
二、完善管理制度,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和管理为重点,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2019年重新修订了《沈阳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估办法》,评选了新周期(2019-2022年)市级传统校60所,项目包括三大球、田径、冰雪等。新管理办法和评估办法的修订,注重对传统校实施动态评估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加强、规范体育传统校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传统校青少年体育训练水平,更好发挥传统校在推进体教融合、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校课余训练水平和培养体育人才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搭建载体平台,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逐渐完善
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是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市体育局联合教育部门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内容的赛事活动。一是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国际青少年赛事。成功举办六届“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2019年全国冰球U12锦标赛暨沈阳国际青少年冰球邀请赛、2019-2020中国青少年滑雪大奖赛等国际青少年体育赛事,增加了国际间青少年体育交流,进一步完善了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二是举办青少年常规体育赛事。每年举办由13个区、县(市)业余体校运动员参加的田径、游泳、篮球等16个项目青少年常规比赛;联合市教育局举办由全市中小学学校参与的田径、篮球、排球等7个项目的体育竞赛,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育竞技水平,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三是创新举办青少年社会俱乐部体育赛事。成功举办了由社会俱乐部参加的游泳、跆拳道、击剑等项目苗子选拔赛,建立了面向社会的人才选拔模式,最大限度激发社会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夯实青少年后备人才基础。四是举办青少年冬夏令营活动。组织参加“营动中国 健康辽宁”冬夏令营6 个项目活动共计500人次。成功承办青少年羽毛球俱乐部夏令营活动,活动历时5天,全省14个城市16支队伍,共计1000余人参加。
四、抓实重点项目,三大球和冰雪进校园活动全面开展
充分发挥试点学校引领示范作用,加快推进中小学校“三大球”运动开展,培养、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目前我市现有32所学校、45支运动队在“三大球”项目开展上初具规模,已为我市选拔一批优秀后备体育人才充实到2022年省运会备战队伍当中,并代表沈阳市参加每年度的省常规比赛。同时,积极响应“三亿人上冰雪”号召,努力推进冰雪进校园工作,在马官桥小学、重工五校等学校普及推广冰雪运动项目,吸引青少年学生深入了解冰雪运动,爱上冰雪运动,提高青少年对冬季项目的关注。本次活动共有近1000人参与冰雪乐趣体验,并初步掌握冰雪技能。目前,全市共有全国冰雪运动特色校27所;全国奥林匹克示范校7所;市级冰雪进校园特色学校50所。每年近10所学校通过自浇冰场开展校园冰雪活动,近5万人次直接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校园冰雪运动普及程度明显提升。
五、聚集体教融合,青少年体育发展途径日趋拓宽
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拓宽我市青少年体育发展途径,自2008年起,与沈北新区锡伯族学校,沈阳市176中学、五十六中学和170中学围绕射箭、橄榄球、手球等运动项目开展合作,共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拓宽了青少年体育发展新途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锡伯族学校射箭队在2018年省运会上获得18枚金牌;176中学橄榄球队获得了亚洲中学生盾级冠军、2018年省运会男女冠军;五十六中学和170中学手球队代表沈阳市参加2018年省运会分别获得男女冠军。
感谢您对沈阳体教融合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