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第十六届三次关于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建议(第0923号)的答复
林凤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市体育局从惠及全市人民,提高大众健康水平的实际出发,逐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水平,树立以健身促健康理念,扎实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您提出的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建议,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多方举措,逐年加大基础体育设施投入。几年来,市、区(县)市两级政府在社区、村屯、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安装、更新室外健身器材6万余件,修建健身步道100多条,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实现“15分钟健身圈”目标。今年,市体育局将采购安装30套智能组合器材和200套新国标室外健身器材,为广大市民做实事、做好事。同时,将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产业,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健身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形成科学规范有效的全市体育资源共享机制,使之就近、就地服务周边健身人群,增加广大市民获得感、幸福感。
二、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宣传以健身促健康理念。我们联合广播电视、报社、网络传播等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理念,传授健身技能,增加锻炼保健意识。特别是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增加免疫力,才能身体健康,才能工作好、学习好、生活好。
三、健全长效机制。坚持每年举办机关、企事业、学校等各级各类运动会,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健康发展。我市每年举办10余场次国际、国内品牌赛事,连续举办五届沈阳国际马拉松比赛;从2017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市民运动会,每年参加、参与人群达几十万人;每年组织社区、村屯等各类健身活动10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430万人次,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健身热潮,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
四、加大学校场馆面向社会开放,满足市民就地就近健身需求。近几年,我市对外开放的学校达300余所,有效缓解居民就地就近健身需求。疫情结束后,我们将会同市教育局加大开放力度,同时建议适当增加学校体育课时,增加冰雪项目等健身项目,提高学生健康体魄。